龙兴华夏_第三百七十三章 漫漫求和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七十三章 漫漫求和路 (第2/3页)

只要能够不割地,再多的赔款大藏省也有办法筹措。但是西园寺公望和伊藤博文都认为,中国方面很可能会提出割地的要求,如果不答应,很可能会引发全面的战争,还是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

    这一次的御前会议没有什么结果,而且使得明治天皇过于忧虑,竟然病倒了。但随后他勉力起行,再次召开御前会议,商量议和的问题。这一次大久保利通表现得很是积极,他要求亲自前往中国谈判,并带上精通国际公法的一大队专家,准备利用中国方面不了解国际公法的这一弱点和“番地无主论”,“争取不需要向清国割让土地”。甚至力争“不需要向清国赔款”。见到大久保利通说得很有道理,似乎有不割地赔款的把握。明治天皇十分高兴,连病势看上去也好了许多。明治天皇接着对大久保利通勉励了一番,询问使团成员还需要谁,大久保利通当场邀请伊藤博文和西园寺公望同去,伊藤博文慨然允诺,西园寺公望也表示了同意,但大隈重信认为“清国人不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认为西园寺公望虽然在日本身份尊崇。但太过年轻,害怕他去后会受到轻视,有损日本贵族的尊严,并举了柳原前光在北京碰钉子的事,建议请木户孝允和西乡隆盛出山,明治天皇也表示了同意,并请伊藤博文去做已然解职赋闲在家的木户孝允和西乡隆盛出任使团成员。前往中国谈判。

    伊藤博文领命后,先去请木户孝允出山,木户孝允慨然允诺,丝毫没有计较前嫌和个人声誉的意思,明治天皇听到伊藤博文的回报后十分欣慰,立刻任命木户孝允为外务卿兼任文部卿。并召他进宫,亲自予以勉慰。

    接着伊藤博文便亲笔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长信,派人火速送到了鹿儿岛县,请西乡隆盛出山,但西乡隆盛的回信却令他失望。西乡隆盛以“病势沉重,难以远涉重洋”为理由。拒绝了他。

    由于时间紧迫,在得知西乡隆盛拒绝出山的消息后,明治天皇便下令使团出发,并将海军硕果仅存的一艘西洋炮舰“摄津”号拨给了使团乘座。

    但在“摄津”号出发后,伊藤博文左思右想,还是希望西乡隆盛能够借此机会复出,于是便和大久保利通等人商议,建议去一趟鹿儿岛县,当面见见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都表示了同议,大久保利通甚至还开玩笑说,如果西乡能出马,这一次就是“三杰合出”了,日后必然是“千古佳话”(他这是巴不得陪靶当“清探”的人多一个)。

    于是,出海后“摄津”号便全速驶往鹿儿岛县了。

    在前往鹿儿岛的途中,伊藤博文等人并没有闲着,而是日夜讨论关于谈判的细节,初步定下的方针是以“台湾番地无主”和“清国允诺日本可以出兵”为理由,利用国际法和中国方面争辩,尽量争取不割地赔款;如果这一阶段辩论失利,则将出兵的责任推给西乡从道等死人的“暴走”,辩称日本政府没有责任,以求不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如果这一阶段目的仍然达不到,实在非要割地赔款不可,则将琉球问题推出来,以“承认琉球为中国属国”为让步,并可以给中国少量的金钱或物质补偿。同时在谈判的过程当中,尽量通过“蒙那肯”号事件,把美国人拉进这趟浑水来,让美国对中国施加压力,达成和议的目的。

    为了能够在未来的谈判当中占得先机,这两天伊藤博文等人都在埋头苦读《万国公法》,一有时间便向随行的一大票日本国内的国际法专家求教。

    “伊藤君。”一个熟悉的声音在伊藤博文背后响起,也成功了唤醒了仍处于冥思中的伊藤博文。

    “木户君。”伊藤博文转过头,目光落到了身后的木户孝允身上。

    “时间还早,木户君为什么不多睡一会儿?”伊藤博文转过头,身体前倾,倚在了“摄津”号的船舷栏杆上,有些怅然的望向大海。

    木户孝允苦笑了一声,“睡不着啊!只好出来走走。”

    “噢。”伊藤博文叹息了一声,没有说话。

    “西乡君说病势沉重,也不知是真是假。”木户孝允看着远处的海面,说道,“当此国难之时,正该摒弃前嫌,我原以为以他的性格,是会立刻答应的……”

    “南洲先生是个直爽的人,他说自己病势沉重,我觉得应该是真的。”伊藤博文道,“毕竟,从道是他的亲弟弟,政见再有不同,总是血浓于水。从道惨死,他一定会非常伤心的。”

    “听那些外国报纸上说,从道被清国人斩首了……”木户孝允想起了外国报纸上的那些关于西乡从道、赤松则良和谷干城等将领和全体日军俘虏都被清军砍掉了头的报导,心中不由得一缩。

    “这是很有可能的。我担心,征台军现在很可能都已经被清国人处决了。不会有活着的俘虏了……”伊藤博文悲叹道。

    二人正相对默然。“摄津”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