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3章 一路横扫! (第3/4页)
讨论,李导你觉得未来有那一天的话,我们该怎么去对待克隆人呢?” 李谦道,“其实电影中已经给出了解释,背景世界中,地球已经有了成熟的克隆人技术了,但是却被明令禁止,能源公司也是为了节约成本,背地里偷偷制造克隆人,充当工具。 正是因为道德的底线,才禁止克隆人,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克隆,除此之外,面对同样具备人类价值观、态度、人格与情绪特质的克隆人,还可能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一模一样的克隆人,谁也无法给出绝对妥善的办法。” 这种事情根本无解,《月球》这部电影观众是站在两个克隆人的视角看的,所以会站在他们那边,同情他们。 但是,真要是现实中,绝大多数人都会反感克隆人,会恐慌、害怕。 就像电影中最后的旁白,媒体把克隆人称作怪物。 对能源公司而言,克隆人只是他们的工具,和鸡狗牛羊一样,帮自己干活,完了杀掉吃肉,毫无心理负担。 普通人能认同克隆人和自己是同类? 不可能的,万一突然出现几十个自己的克隆人,有你全部的记忆,跟你抢同一个身份,抢老婆、孩子、工作、父母、亲戚、朋友,怎么办? 这就跟李谦记忆里一个系列片《猩球崛起》一样,正面人物是猩猩,估计观众看的时候心里也是站在猩猩这一边的。 但是。换个角度想想,你实验室里的猩猩有了智慧,最后要造反,你怎么办? 不管其中发生了任何事,猩猩和人类开战,99%的人类都恨不得把猩猩都杀干净。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更何况人和猩猩,完全是两种生物了。 克隆人,或者说《月球》里的克隆人,叫人造人更合适,从生物学的角度,和人不是一种生物。 但是全世界至今都没有一个定义,在目前状况下不可能发生的事,讨论起来其实没有多大意义。 不过,网上还越来越多的人讨论这个话题了,甚至有些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各个领域的学生、专业人士,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反正事情没发生,怎么说都行,不会造成任何后果,图个热闹。 有极端一点的观众就说,到那时候应该大批量制造克隆人来替代人类工作,通过程序、基因控制他们,所有危险、辛苦的事情都让他们做,人类只管吃喝玩乐,和管理这些克隆人就行了。 另一个极端,说应该赋予克隆人和普通人一样的公民身份、社会地位、权利以及义务等等。 ...... 网上《月球》热度不减,而在电影市场,票房也继续高歌猛进。 周五之后,接下来的两天休息日再次收获2840万。 整个第二周,单周拿下8540万,上映11天,总票房来到了1.569亿。 走势非常坚挺,没有因为《梅兰芳》的上映有太大的影响,反而因为只有40%出头的上座率,上座率和场均人次第一周还要高。 而《梅兰芳》继首日1000万之后,周六只有1180万,休息日涨幅甚微,周日更是掉到了千万一下,只剩下860万了。 三天3040万,相比这三天《月球》的4090万,完完全全地被碾压了。 已经在宁杭路演的李谦,对这个结果也没有太多的意外。 即便首日之后,媒体对于《梅兰芳》还是一片夸赞,他也没有丝毫的担心。 这是文化部重点支持的电影,内定的冲奥片,待遇当然不一样。 奥斯卡这个奖项,国内的规矩是,不是奥斯卡把国产电影全挑选一遍,从中挑一个好的,也不是导演自己送片子去评奖,是国家选送,而且只送一部。有些年份还没送。 基本上就是论资排辈了,张一谋六次冲奥,程凯哥已经两次了,不过《霸王别姬》是香江选送的。 除此之外,也要看有没有特殊事件,今年冲奥的就是奥运会纪录片《筑梦2008》. 这么多年来,国产电影冲奥之旅那是无比艰难啊,上面那些大佬根本猜不透,到底哪样才是评委们的“华国好电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